【商業周刊直播專訪】良興電子大數據管會員 光華商場老店創40%成交率
【直播專訪】商業周刊(編輯會客室)2017-03-16 20:00
連鎖3C通路良興電子老牌小零售商轉型成功,創下40%成交率!
究竟,這其中有什麼撇步?有什麼秘訣?
撰文者:商周雜誌 顏瓊玉 |出刊日期:2017-03-16

良興電子 總經理賴志達 (攝影者.商周雜誌 郭涵羚)
連鎖3C通路良興電子是老牌小零售商轉型的成功案例,雖然老,卻會賺又會「算」。
良興四十四年前從台北光華商場的「良興電料行」起家,是銷售電子零組件的專業門市,極盛時期它一年可賣四億元數位相機,全台每十台數位相機,有一台是它賣出的。但極盛也是衰退的開始,更是轉型契機。二○○五年,3C通路競爭激烈,當競爭對手燦坤展店數進逼兩百家,良興創辦人林萬興借鏡美國電子商務蓬勃,毅然決定成立良興購物網,是台灣3C通路跨入電商的始祖。
• 小檔案_良興電子
成立:1973年
產品:線材、鍵盤等3C周邊
總經理:賴志達
成績單:2016年營收13億元,連鎖3C通路毛利率最高
主導良興轉型大計的是出身資訊主管的總經理賴志達,十二年來,良興所有資訊系統從POS(銷售時點情報系統)、ERP(企業資源規畫)到CRM(客戶管理系統)等,全部自製不假他人之手,為其發展O2O奠定深厚的數據底子。
現行傳統零售業者跨入新零售最大困難在於會員管理,包括會員是誰?如何引導既有會員註冊線上會員?線上與線下會員資料能否同步更新等。
「這是基本,但卻很難,」良興電子企畫處經理黎美秀說,光是人們的「聯絡方式」從市話進展到電子信箱再到手機號碼,「你如何判斷現在用這個手機號碼登錄的會員,和過去用某市話登錄的人是同一個呢?」
• 它用線上工具召喚會員
• 把客戶經營交給線下門市人員
讓會員線上線下無縫接軌,是良興練了十二年的功夫,更為此開發了四、五個比對系統,即時更新會員資料,「讓電腦比對不難,難的是主事者要意識到人們的溝通方式改變了,」黎美秀說。
「它很老,卻是我少數看過數據化管理最徹底的公司,」生意都圍繞在電商業者,有著全台灣最會發EDM電子廣告男人稱號的飛信資訊共同創辦人李振瑋如此觀察。也因為它知道四十萬會員的面貌,以及他們的購物行為,精準的把他們的口袋挖深,所以良興去年營業額十三億元,並以一九%毛利率領先業界。
不管你從門市或線上加入良興會員,入會第一天會收到良興發出的「歡迎信」;第七天會收到「感謝信」,告知會員權益;一個月,你會收到紅利金並夾帶促銷資訊。
三到六個月後,你會收到折價券,最高金額可能是一千元。如果你仍不為所動,良興會把你列入觀察名單,一年後你仍沒回購,就把你歸入「沉睡會員」,暫時不打擾你,而把心力放在「清醒」的會員上。
關鍵是入會三到六個月會員,賴志達說,「以3C商品特性,好的會員大概每三到四個月回來購物一次,這個階段的會員最容易被召喚。」相較現在購物平台廣發折價券,良興的做法就是「精準行銷」,不做無效的會員關係。
良興用線上工具召喚會員,但把經營會員關係的工作導引給線下門市人員。二○一五年首創購物網的專人服務,線上消費者有任何疑問,可點選門市並留下電話,在上班時間內,十分鐘內會有門市專人回電答覆。
其實,觸發良興設計這項服務和門市衰退有關,「門市十點到下午兩點基本上都沒顧客消費,」賴志達說。為了不浪費閒置人力,良興把線上客服交給門市人員,配套措施是線上業績讓門市人員分一杯羹。
祭出蘿蔔後,這項服務效果驚人,成交率高達四○%,遠超出良興門市二○%的提袋率,以及良興購物網一%的轉換率。
當服務變積極,消費者黏著度就會提升,這就是「服務」的價值。因此,儘管電商當道,賴志達仍非常致力提升「面對面」服務。三年前,他再次召喚數據之神,讓電腦比對打有統一編號的發票,從中找出良興的目標企業客戶:中小企業,再交由門市業務人員主動出擊拜訪,這項業務營收年年增加一○○%。
數據,也讓良興更準確的找到實體通路銷售方向。有別於一般3C通路以消費型電子產品手機和筆電為主力,良興因為了解會員,進而敢重壓「高毛利低單價」商品,譬如一個售價四千元的電競鍵盤,光是電競周邊,良興一個月可以賣上千萬元產品如鍵盤、耳機,「應該沒有人比我們更有效率了,」賴志達說。因此,當實體通路衰退,良興去年實體門市的營收卻逆勢成長五%至一○%。
新零售時代,虛實通路界線模糊,消費者體驗完整最重要,數據只是幫手,良興在此做了最完美的演繹。
良興電子致勝Tips
• 虛實資源整合,線上占比必須過半
• 面對變化應先從外部找專家,再進行新舊人才磨合
文章來源:商周雜誌
瀏覽更多:商周雜誌 1531期 封面故事
再見,純電商!連阿里巴巴與亞馬遜都轉攻實體店

為本期封面故事主角拍攝照片,攝影記者郭涵羚為了完美,至少20次以上的位置調動,還有上百次的姿勢調校,這張照片是一個放鬆的片段,大家都說稍微鬆了一口氣。(攝影者.商周雜誌 郭涵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