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/15-5/25周年慶 5/15-5/25周年慶

Wacom Intuos Pro 專業繪圖板開箱文

新一代的Intuos Pro專業繪圖板終於上市了,這次小編一樣會以使用者的角度來介紹。最令人驚艷的部份,絕對是8192階的感壓技術,以及和Bamboo Slate的功能結合,不只適合數位創作,更顧及到紙本創作者的需求,那麼完美的繪圖板就讓我們來看看有多厲害吧!

新一代的繪圖板僅提供Medium和Large兩個尺寸,主要原因是Small尺寸太小了,大約是A6的大小,一般人在紙上作畫時並不會用那麼小的紙張。而Medium和Large正好是最常見的A5和A4,等於是一個最熟悉的環境。因此在產品線上,Small就沒再更新,沿用舊的規格。

↓此外,在兩個尺寸上都提供了紙張模式的Paper edition和基本款兩種選擇,基本款在未來亦能額外添購配件啟動Paper Edition功能,因此不用擔心,但一次買齊的話,價格比較便宜就是。

↓外盒包裝可以很容易分別基本款和Paper Edition。

這次小編購買的是Intuos Pro Paper Edition Large(PTH-860/K1),就是上圖最重的那款。

↓如果購買Paper Edition,盒子包裝是左右外開的。

↓立馬打開來!

↓果然是專賣設計工具的公司,連外包裝都如此有設計感。

 

將兩邊內盒抽出,就會看到兩幅超漂亮的作品,分別是線稿及完稿,也能藉由包裝來了解盒子裡面的產品。那我們就先看繪圖板的部份吧!

↓這次的產品和週邊配件非常的少,完全是走精品路線。相信小編,拿到實體時真的會有Wacom在賣精品的感覺,非常精緻。


↓全部的配件共有:繪圖板本體、ProPen2感壓筆、傳輸線(一邊為Type-C)、筆座、入門小卡、裝飾環、還有一個墊板材質的樣品卡。

 


↓這次的繪圖板包裝袋有個小亮點,不知道是原廠設計時有考慮到需求還是單純為了美觀,左右的開關和接口是開放的,可以不拆外包裝直接使用。過去為了防止面板刮傷,用了各種墊紙、書套、保護貼和保鮮膜等工具,現在可以不拆包裝直接用!

 

但小編不習慣貼保護套,馬上拆掉。

↓這次的機身是鋁合金外殼,表面不像Intuos 4/5是四塊零件,只有一片,而且超薄。背面止滑墊是長長的兩條,不管桌面再怎麼不平整,都能好好地利用。

↓再見證一個Wacom是在賣精品的證據,LOGO做了雕刻處理!

↓側面接口,因應未來趨勢和更薄的機身,因此使用Type-C,但不用擔心,原廠連接線另一端是Type-A,可以接上目前大部分的電腦。使用Type-C除了有更薄的優點外,還有正反面都能插的好處,左撇子用戶不會再有線被折到一截的問題發生。 另外還附有兩個吊飾孔,用來綁筆和掛吊真的飾品上去。

↓另一端是單機作業時的電源開關和觸控開關,再也不用把觸控開關設定在快速鍵上了。另一個小孔是重置按鍵。

快速鍵一如往常,八個按鍵和一個轉盤,手感比舊的Intuos Pro還要軟。

接下來介紹8192階的感壓筆,造型和上一代的ProPen很像,但筆尖的裝飾零件噴上金屬色,快速鍵的裝飾也刻上Wacom的LOGO,而且筆座降低高度,再也不會撞倒它!
 

↓新的筆座將拆筆芯的設計做在底部,還附上使用說明。筆座內同樣有十枝替換筆芯,不過這次的筆芯是全新設計,目前實測一般筆尖的觸感非常好。

這張小卡是打開包裝後要看的第一個東西,因為這次沒有附繪圖板驅動光碟喔,請先上Wacom.com/start 下載驅動程式,目前新版的驅動程式頁面非常容易理解,還有安裝步驟,照著做就不會有問題了。


筆環,沒有反應就是個裝飾品。


 
再來會發現這個小卡,這是保護墊的樣品,共有三種摩擦度,可以依需求去做添購。

 

↓介紹完繪圖板的部份,再來介紹Paper Edition的配件,盒子非常大,裡面卻東西很少......。
 

 
↓最重要的是這隻筆!

這隻精細筆同樣提供8192階的感壓,另外筆尖是中性原子筆,可畫在紙上,並存成電子檔。
 
它的筆夾同時是拔筆尖的工具,跟舊款Intuos Pro是同樣的設計。
 

 
↓這隻筆尖是0.4的中性筆,但它的筆身規格是通用的,如果用完了,也可以直接把筆芯帶去一般文具店購買相同規格的油性筆芯。

 
 
和Bamboo Slate一樣,Paper Edition最常遇到的問題─紙是專用的嗎? 當然不是!高興的話,就算用水彩紙來畫都沒有問題,因為只是要留下紙本紀錄,最重要的還是感壓筆和繪圖板。

↓以下小編用廣告DM紙來示範。(感壓筆是中性筆)

Paper Edition能夠紀錄的只有感壓筆的筆跡,這樣會有一個好處,能用任何筆來打草稿,再用感壓筆完稿。

↓這時,小編沒有將繪圖板接上電腦,並同時啟動繪圖板(按下左側的啟動鍵,和啟動藍芽配對是相同的方式),然後將精細筆靠近繪圖板,就會看到左側出現一個綠色的十字燈號,代表已經啟動Paper Edition。

↓如果下筆,就會變成藍色燈號。

畫完後,按一下按鍵,變成綠燈代表存檔完畢。

↓如果繼續畫,會存成另一個檔案,然後能用電腦上的專用程式做圖層組合。

再來是軟體,將繪圖板接上電腦就會看見正在傳輸檔案,一次將所有存在板子內的檔案都存進電腦,而且傳輸進去的檔案並非真正的圖檔,僅是步驟紀錄,所以筆劃越多就會傳越久。

 

這裡是小編的失誤,配對繪圖板時忘記設定方向。

點選檔案後,可以進入編輯模式,小編這邊介紹一個功能,可以利用左上的分割功能,利用步驟的方式將一張圖拆成好幾個檔案。

有沒有看到下面的圖層?這是小編要特別介紹的部份,到另一個檔案,將圖層複製並回到原本的檔案貼上後......。

↓作品馬上就出現了。

它變成兩個圖層了,這和合併檔案的概念不同,合併檔案是將後者接續在前者的步驟紀錄之後,圖層就真的在一個檔案內放置兩個圖層,各自有步驟紀錄。

轉檔時有五種格式,第一個是文字辨識,必須連上網。目前輸出jpg和png的功能都不建議使用,出來的解析度太讓人感到遺憾了。 因為有圖層,小編先使用輸出成psd來測試。

 

 
↓解析度也讓人非常滿意,如果用向量輸出,想要轉多大的圖就能多大了。

然後快速地上色,就完稿了!

接下來是殘酷的新舊比較,先來比尺寸大小。

↓可以看到新款PTH-660硬是比舊款PTH-651小了一截。PTH-860和PTH851的差距更加明顯。

↓再來是其他3C產品寫手最愛的疊疊樂大車拼,新款PTH-660和舊款PTH-451幾乎一樣大了。

 

如果這個尺寸早個六年推出,小編就不用一直把繪圖板放在大腿上了(習慣上只能用Large尺寸)。

↓再來比較最重要的感壓階數,三種規格的繪圖板皆使用中板,比較Intuos創意繪圖板(CTH-690)、舊款Intuos Pro專業繪圖板(PTH-651)、新一代Intuos Pro專業繪圖板(PTH-660)。這裡是用Painter,開啟1200DPI的畫紙,使用塗鴉筆和仿真2B鉛筆做比較。

塗鴉筆是Painter中感壓變化最明顯的筆刷,影片裡可以明顯感受到下筆離筆時的感壓變化。


以下是圖檔的截圖,因為使用200倍的放大倍率,所以會看到鋸齒。

↓CTH-690。線條變化較為單純,有點像是原子筆的筆觸。

↓PTH-651。線條變化非常明顯,可以輕易的做出粗細不同的變化。

↓PTH-660。PTH-660可以感受到使用者最輕的筆觸,在沒有做過任何感壓調整的情況下,線非常細,就像針筆一樣,但是只要施加壓力,就能做出超級銳利的感壓變化。

↓以下是撇線時的的感壓變化,CTH-690的尖端會比較頓;PTH-651很順暢;PTH-660則是非常的細。

 

 

↓仿真2B鉛筆是Painter中表現傾斜效果的經典筆刷,只要感壓筆支援,筆傾斜時就能模擬出擬真的鉛筆筆觸。



以下同樣附上截圖。

↓CTH-690。沒有反應,就是一塊普通的繪圖板。

↓PTH-651的傾斜偵測,感壓同樣非常明顯。

↓PTH-660因為偵測到最輕的感壓,線條濃度會比PTH-651還要淡。

看到這裡,可能會覺得PTH-660似乎比PTH-651的感壓變化還要不明顯,如果感壓是1到100分,CTH-690可以感受到30-70分;PTH-651可以感受到10-100分;PTH-660卻只能感受到1-40分,是一個很奇怪的結果。 事實不是這樣的,其實是因為小編的下筆都是用最輕的力道再施加一點壓力,PTH-651一下就到最大值,PTH-660卻很真實地呈現小編的下筆,輕就是輕,重就是重。以下兩張可以表現兩者的差異。

如果小編從最重到最輕的力道畫一片漸層,兩者的差異會是這樣。


↓PTH-651當然可以做出漸層,但卻不夠均勻。

PTH-660能夠真實的呈現小編想畫出來的漸層感。

這就是感壓細膩度的差異,1到100分,2048階的感壓筆在其中分割成2048段,而且前10分搞不好間隔還比較大;8192階均勻的將8192格分配到這個段落中,所以可以讓使用者做出近乎真實的筆觸。

如果影片不夠清楚,可以連這邊看觀看原解析度的圖檔。 http://i.imgur.com/qG36K2z.png http://i.imgur.com/88NSEvV.png

以上是新一代Intuos Pro繪圖板的開箱介紹。另外下面是小編分享一些挑選繪圖板的小技巧,可以參考看看。




說到挑選繪圖板尺寸,這裡給各位幾個很簡易的挑選方法。

一、紙上畫圖習慣- 這是影響最大的,如果從來沒有在紙上畫圖過,絕對不要挑選小板以外的尺寸。因為握筆只是為了寫字,使用到手腕而已。基於同樣理由,你只用手腕畫,挑小的準沒錯。

但如果畫的圖通常接近A3,代表繪圖習慣會使用到手肘,那適合的繪圖板則是中板,因為螢幕與繪圖板比例的關係,在繪製較大版面時會被強迫使用到手肘,正好與習慣相符。 以下提供中板在15.6吋的螢幕上,繪製橫線、直線、對角線,手臂的使用範例影片。



 

 

如果和小編一樣,從小至少畫四開以上的畫布,而且不排斥肩膀、手肘、手腕三個關節通通用上如此累的畫法,那就推薦一起來使用8X13工作區域,最大塊的繪圖板。 以下同樣附上大板在15.6吋的螢幕上,繪製橫線、直線、對角線,手臂的使用範例影片 。


 

 

會發現同樣的距離,越大的板子需要用上更大的角度才能畫出相同長度的線條,會延長操作時間。所以這時候提供第二個挑選方式。

二.使用用途及螢幕尺寸

如果是要修圖,只是要用繪圖板取代滑鼠,那挑選小塊的繪圖板是不會錯的,因為沒有必要使用更大的繪圖板去延長自己的作業時間。

如果是比15.6吋還要小的螢幕,那就挑小的繪圖板;20吋以下可以考慮中板;24吋以上,中和大都很適合。

如果你是雙螢幕,而且兩張螢幕都需要用上繪圖板,那就選擇大塊的,因為你能在繪圖板控制台中設定等比例縮放,僅使用大塊繪圖板的上半部,但不會造成操作區域變形。


↓如果想看更多商品資訊,可至下方推薦商品觀看,均是Wacom最新上市產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