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/15-5/25周年慶 5/15-5/25周年慶

認識冷氣能力計算單位【良興小知識】

市面上的冷氣有許多種,大家在挑選的時候,相信一定有許多疑問,究竟該怎麼選才符合家中所需,今日小編分享小知識─「認識冷氣能力計算單位」,先認識基礎的單位計算,才能更加了解冷氣,挑選時也能事半功倍!

新!【良興小教室】三重點選購冷氣,達人教你輕鬆選!

▼單位介紹

一般冷氣較常看見的單位是Kcal和BTU,前者為日本使用的單位,後者為英、美等國家使用的單位,台灣則是兩種均有使用,因此常讓人搞不懂該從哪個標準看比較好。以下為單位名詞介紹:

1. 1公制冷凍噸:國際單位,大約是3,320 Kcal或是13,280 BTU。
2. 1 美制冷凍噸(U.S. RT):美國單位,大約是3,024 Kcal/hr或是12,000 BTU/hr。
3. 1 台制冷凍噸(TW RT):台灣單位,大約是2,000 Kcal/hr或是8,000 BTU/hr。

台制冷凍噸需注意的是,有些冷氣標註的範圍不一樣,2,000~2,800 Kcal/hr或是8,000~11,200 BTU/hr都可能被當作是1台制冷凍噸,小編則以2,500 Kcal/hr或是10,000 BTU/hr作為標準。
 
註: 1 Kcal:1公升的水升高攝氏1度(1℃)所需要的熱量。
        1 BTU:1英磅的水升高華氏1度(1℉)所需要的熱量。通常1 Kcal大約是4 BTU左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右。
 
4. 消耗電力:通常是千瓦(kW)或是瓦(W)作為單位,越低代表越省電。1Kw大約是具備860Kcal/hr冷房能力。以下為單位換算

(1) 1公制冷凍頓=3,320 Kcal/hr,大約是3.8kW
(2) 1美制冷凍頓=3,024 Kcal/hr,大約是3.5kW
(3) 1台制冷噸噸=2,000 Kcal/hr,大約是2.3kW
 
▼效能指標

EER(能源效率比值):公式為冷房能力(Kcal/hr)÷消耗電力(Kw),算出來的數值越高,代表冷氣越省電或是效率越好。這是早期冷氣的節能標準,使用至2016年12月31日結束。

CSPF(冷氣季節性能因素):公式為冷氣季節的總冷氣負載÷冷氣季節的總消耗電量。這是新版冷氣效能指標,從2017年1月1日開始實施。

兩者主要差別在於:EER主要是假設在固定的溫度運轉條件來計算,則CSPF則是根據室外溫度的統計加上非固定運轉條件來計算,以長期使用的角度來看,CSPF計算比較精準且符合實際需求。

↓CSPF節能標章。

▼冷氣挑選

1. 一般挑選冷氣時,首先要考慮的是使用地方的坪數,計算公式為長(m)x寬(m)x0.3025=坪數,以1坪為例子的話,大約是1.81m公尺的正方形面積。

2. 求得坪數之後,接下來開始計算冷氣噸數,即台制冷凍頓(RT),假設1噸大約是2,500 Kcal/hr。在台灣以1坪需要450 Kcal/hr冷房能力為基準,計算公式為坪數x 450 Kcal/hr。以下為範例:

(1) 假如房間是長5m、寬5m的話,需要冷氣噸數5x5x0.3025x450 Kcal/hr=3,403 Kcal/hr的冷氣,大約是1.4噸左右(3,403÷2,500)。

(2) 假如房間位於頂樓或是西曬(太陽西落時,陽光照室內,此時溫度非常熱),計算的冷房能力則需要再增加,計算公式為:坪數x 550Kcal/hr (20%左右上升幅度)。房間是長5m、寬5m的話,需要冷氣噸數5x5x0.3025x550=4,159Kcal/hr的冷氣,大約是1.7噸左右(4,159
÷2,500)
 
上述簡單介紹到此,小編建議購買冷氣之前先做些功課,挑選時就能非常輕鬆,如果可以的話,還是詢問專業的師傅或店家,較能安心購買!
 
參考資料:經濟部標準檢驗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