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商業周刊專訪】光華商場老店 靠反常識變「零售新物種」
【商業周刊 - 專訪文章】
整理者 : 賴志達
採訪者 : 曾如瑩、蘇宇庭
報導日期 : 2018.01.04
【創造虛實整合,首先創造人合】
實體店面起家的良興電子,執行虛實整合並非易事,需要運用管理的智慧,總經理賴志達明確地定義O2O為改革主軸,俗話說:「帶人必須先帶心。」,總經理賴志達從實體店員最在意的業績及獎金制度下手,當客戶在網路下單、實體店面取貨,實體與電商可以共同分享獎金;同時賴志達也向實體店員展示具體數據,今天若不把電商的客戶群留在良興,習慣網路購物的客戶依舊會被其他網購平台吸收,實體店面與電商應是合作關係而非競爭,逐步排除實體店員認為電商會搶走業績的疑慮與障礙,將大家的思維調整在同一陣線,齊心迎戰這場虛實整合的戰役。
實體與電商共同分享獎金的作法,表面上看來是公司利潤減少,總經理賴志達卻不以為意,將其視為一筆中長期的投資,同時在商品操作策略方面,賴志達了解實體店面的客群分布多為學生或是公司行號,瞄準主要客群的消費特性,透過良好的定價策略、活用商品組合,並進貨利潤佳的周邊商品等作法,精準掌握庫存,逆勢成長的毛利率,正是這些投資最佳的報酬!
【會員,不只是會員】
在整合會員數據方面,良興電子推出專屬APP,不只對客戶創造誘因,在客戶最在意的消費紅利與保固上用心,透過實體店面店員的引導,展示使用APP的好處;同時也對實體店面的店員提供誘因。用核發獎金的方式,讓實體店面店員更主動引導客戶轉用APP,讓會員資料整合的任務,執行得更加順暢。
龐大的會員資料,若不能活用也是枉然,除了性別、年齡、地區這些基本資料,客戶的消費習慣、喜好也是極為重要的數據,總經理賴志達用舉辦活動或是優惠的實驗方式,測試出會員們各種不同的消費喜好,將幫會員歸類並貼上標籤,因為這個強大的貼標籤功能,讓許多原廠拜服,願意將最新商品交與良興獨賣,創造了產品的差異化。
【將坪效視為流量,用完善專業的服務留住忠誠客戶】
傳統實體店面講求坪效,也就是租金與成交率的轉換,總經理賴志達扭轉了這個觀念,套用電商中CPC(每次點擊成本)的概念,將坪效視為流量,花一塊錢租金,創造多少提袋率與成交單價,門市是創造人與人互動、培養客戶對品牌信任感與提高忠誠度的基礎,賴志達鼓勵門市店員提升專業,提供良好的諮詢與專業完善的服務,增加客戶的黏著度,創造客戶回流與口碑。因此,當大家都誇獎良興的電商發展越來越好的時候,賴志達會毫不猶豫地回應,那是因為我們有門市!
逆勢展店!「別人貪婪,我恐懼;別人恐懼的時候我貪婪。」
在這個門市數量快速萎縮的市場環境,賴志達打算逆勢開店,引用股神巴菲特的名句:「別人貪婪,我恐懼;別人恐懼的時候我貪婪。」,不是任意開設一間普通的店面,而是在人流多的商場,成立品牌體驗店,因為良興的實體店不是為了賣東西,而是為了建立品牌、會員與體驗。
《商周原文》
45年良興電子總座開講、政大EMBA名師解讀
光華商場老店 靠反常識變「零售新物種」
整理者:蘇宇庭 採訪者:曾如瑩、蘇宇庭 |出刊日期:2018-01-04
良興毛利率18%3C通路最高
良興電子總經理-賴志達(右)、政大EMBA執行長-邱奕嘉(攝影者.駱裕隆)
亞馬遜、阿里巴巴、沃爾瑪,掀起新零售轉型風潮,在價格最廝殺的3C通路,有一家公司善用四十萬筆會員大數據,讓實體門市助攻電商,領先同業變身零售新物種。
國內第三大3C通路商良興電子,從光華商場五十坪小店起家,然而其營收結構早已不同,線下線上通路營收比例已達六比四,更因精準掌握庫存,毛利率達一八%,比燦坤的一五%還高,居所有3C通路之冠。虛實整合能力強,包含羅技、希捷等品牌,都請良興代管實體通路,它並幫十多家中小企業代操線上通路,這部分營收占比逾一二%,成為傳統零售業成功轉往新零售發展的模範。
良興的轉型契機來自一場挫敗,當老大哥燦坤挾著龐大資本,擴店超過兩百家時,良興因為策略保守,錯失擴張良機,轉向電商尋求成長。現在,當實體通路正在縮減之時,良興電子總經理賴志達卻要逆勢展店,他說:「別人貪婪,我恐懼;別人恐懼的時候我貪婪。」
小檔案_良興電子
成立:1973年
主要產品:銷售電腦線材、鍵盤等3C周邊,現有20間實體店
總經理:賴志達
成績單:2017年營收約13億元,為連鎖3C通路毛利率最高
本刊邀請賴志達談傳統零售轉型新零售最挑戰的三大難題,並請政大EMBA執行長邱奕嘉點評致勝關鍵。
挑戰一》傳統通路轉型新零售,線上線下互搶業績,該怎麼辦?
《商業周刊》問(以下簡稱問):轉型新零售,首先碰到就是定價問題,若定價不同步,易造成線上線下互搶生意,陷入自己打自己的窘境,該如何解決?
賴志達答(以下簡稱答):實體店要轉虛擬最常遇到的兩難,就是兩個(通路)會打架。我做一件事情讓實體門市的這個反彈聲音降到最低:第一件事就是(實體與電商)價格同步,這很重要;第二個是獎金分配,我一開始做就做O2O(Online to Offline,指將實體商務與電子商務結合),也就是說,門市可以幫忙在網路下單,網路下單也可以去門市取貨。雖然訂單在網路,只要去門市取貨的,你把它記起來,獎金也算門市店員一份,即便做了網路,可是它(實體門市)獎金沒有被影響到。 等於我發兩次獎金,公司少賺,我把這當作是一種投資,我常講,做中長期策略,要先鬆土,先把人的腦袋洗過,讓他們(門市人員)沒有疑慮跟障礙,也不會覺得是一種衝突。 後來我拿數據說服,跟門市說,同時在門市買、又在網路買的客人,才占五%(營收),所以你不要說業績不好都怪它,(自家)電商不搶你, PChome跟雅虎也會搶你。 問:線上線下同價,電商價格不就沒有競爭力? 答:光華商場只有兩種人,一種是學生,一種公司行號,學生會比價,公司行號不會,可是他要買得放心,我定在公司行號會接受的價格帶,市場那麼大,沒有說一定要做全部。
我還透過商品組合,多賣利潤好的周邊商品,這東西單價低,比較不會比價。人很好玩,買三百元、兩百元,不會跟人家比價,可是買一萬元的東西,哪怕你賠錢賣他,他都覺得能不能再低一點。
邱奕嘉點評》
轉型新零售最關鍵,先解決內部衝突!
所有人在做O2O最大的問題往往不是在外部競爭,而是卡在組織內部的衝突,使得消費者痛點其實沒有被真正解決掉,良興先解決了這點,才讓虛實整合更順利。這代價是,公司一定少賺,所以不管你是哪個行業,轉型新零售都回到一個基本問題:你能否用實體與虛擬通路,去創造對消費者最大的價值。
挑戰二》如何打通線上線下會員數據?
問:新零售藉由線上線下顧客消費數據整合,做選品、行銷與顧客服務,若無法辨識同一會員在不同通路的消費,虛實整合便難以達成,偏偏實體零售蒐集會員的難度高,該怎麼解決?
答:兩邊資料一定要去串,串資料我以前就會,有App後,我會要門市協助登錄會員,若有顧客拿實體門市會員卡,一來就叫他轉App,要先創造誘因,一個是購物紅利(延續會員卡的累積紅利),一是保固,以前保固都要貼那個貼紙,現在只要出示App就可以,因為裡面都有訂單明細。
實體門市店員多新增一個App會員,就給錢獎勵,比如五塊錢,這家店一個月新增三千人,他就多一萬五千元,新增會員變成他的獎金。第二個,你每幫客人多下一筆訂單,我多給你二十元,我push(推動)他去幫客戶做這樣的服務。 問:良興如何活用這些會員的數據? 答:舉例來說,我們會實驗,先丟coupon(優惠券),有的人每次都用,有的人一次都不用,有的人連開都不開,你就可以開始歸類與貼標籤,每個人標籤都不一樣。我還可以幫原廠做實驗,拉出一群目標客戶測試對產品的反應,我變成原廠新產品的意見領袖,甚至可以跟原廠要求,最新的產品先讓我賣,創造產品差異化。
邱奕嘉點評》
新零售不是賺價差,而是靠數據財!
舊零售的本質就是賺差價,為了讓差價拉大,第一個要想辦法下降成本,產品的價值是在品牌上,零售業根本沒有創造價值,良興從新零售找到通路的價值,它發現品牌廠商對消費者這一塊還有一段價值沒被滿足,如品牌只懂設計與行銷,對於實體通路運營與會員數據蒐集分析不熟悉,良興的價值在於它會活用會員數據,去幫品牌廠開店,成為品牌獲取消費資訊的試驗平台。最大的挑戰就是企業有沒有「推倒重來」的勇氣,如重新設計消費流程,讓現場門市人員可以簡單幫顧客入會,而不是加重原本門店的工作。
挑戰三》新零售時代,如何衡量實體通路投資效益?
問:舊零售以單店營收與獲利評估效益,新零售強調門市體驗以服務為主、銷售為輔,這要如何評估實體店的投資效益?
答:現在對於坪效我反而用流量的想法看,概念是這樣,電商常講CPC(每次點擊成本)多少錢,我已經把租金當作是網路行銷的流量費去看,我是花一塊錢租金,再去看店內的提袋率與成交單價(編按:把網路成交、店內提貨的業績也讓門市分潤)。 我覺得現在做實體很重要,實體才能夠建立忠誠顧客,網路客戶忠誠度相對低。實體還有人跟人之間的溫度,因為這個溫度,信任跟忠誠度都變高,我常講,大家都說良興的電商做得還不錯,那是因為我有門市!同仁一步一腳印,在跟顧客接觸,讓顧客認同,所以這些客人在我網站上買東西,毫不猶豫。 未來我打算逆勢開店,我常說:「別人貪婪,我恐懼;別人恐懼的時候我貪婪。」現在大家都不敢開店,同業開始萎縮,實體的營收也在下滑,然而良興的虛實整合能力比別人強,線上會員亟需線下體驗來幫忙,建立品牌與會員,未來我會以品牌體驗店為主,開在人流多的購物商場,因為我的實體店不是為了賣東西,我是為了建立品牌、會員與體驗。
三次大轉型,良興蛻變零售新物種
1. 1997~2005年:擴大實體連鎖期實體為獲利來源
2. 2005~2015年:發展電商期營收與服務以實體為主、電商為輔
3. 2015~2018年:新零售時期實體專注服務與新增會員,電商逐漸成為銷售主力
整理:蘇宇庭
邱奕嘉點評》
新零售更像行銷單位,而非營業單位!
舊零售的坪效估算是店的營業額除以坪數,計算店的效益與讓員工分利,良興將店面變成行銷單位,而不是營業單位,它把虛實通路當成整體軍團作戰,而不是兩個BU(事業單位)去相互競爭,這是最大的轉變。 企業做不好新零售,都是因為用財務角度去想電商與實體定位,而不是從消費者痛點出發,去重新打造實體與虛擬通路。所有轉型新零售的業者都該問,我是真心想解決顧客痛點,或者更想增加財務報表的營收,若沒把腦袋轉過來,將難以成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