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良興小教室】耳機〝骨傳導技術〞讓「聽」變得更安全!!
骨傳導是近來在運動耳機越來越常被討論到的一種技術,目前主要聚焦於特定場域的應用。
隨著討論度逐漸提升,相信未來會發展出更多元的應用,也會不斷優化這種耳機的性能。
那開始介紹骨傳導耳機之前,首先我們先要了解,聲音傳導的原理。
我們如何聽到聲音?
聲音的產生來源於物體的震動產生的聲波,聲波再透過介質(中介物)傳播。
我們一般聽到的聲音〝主要〞是透過空氣傳到耳朵裡的鼓膜,經由鼓膜再傳遞到聽覺神經,所以當鼓膜受損時,就有可能造成聽力上的障礙。
有〝主要〞自然表示有其他方法,而骨傳導技術,就是那其他方法。
什麼是骨傳導技術?
骨傳導據說起源於18世紀,一個未經考證的故事提及,樂聖貝多芬失聰後,便是靠咬著一根與鋼琴相連的指揮棒演奏來感受聲音,讓他能繼續從事創作之路。骨傳導技術比較廣泛被討論則是在近期,這是一種不經由空氣傳遞聲音的技術,透過將聲音轉化為不同頻率的振動,與人的耳骨共振,經由耳骨傳遞訊號至聽覺神經,最後經聽覺神經轉換讓我們〝聽見〞。
這種方式可以讓我們感受到更無損的聲音,最常見的例子:使用上下牙齒對碰,是不是有聽到喀喀的聲音呢?但外部可能聽的並不是那麼清楚,因為那聲音主要就是透過自己的骨頭傳遞唷!

【骨傳導技術】如何讓「聽」變得更安全呢?
這就要先從傳統耳機討論起。
傳統的耳機大多分為耳道(入耳)式、耳塞式、耳罩式三種,使用方式是透過覆蓋耳朵經由鼓膜傳遞聲音與聽覺神經溝通,為求音質更好這類的耳機隔音越做越好,反而造成戴著耳機時,聽不到外界的聲音,導致一些危險警示的聲音聽不到,例如運動、行車時聽音樂,而未能留意到即時路況進而造成車禍意外的情況。
並且傳統耳機長期對鼓膜也有一定的損害,導致聽力受損,尤其是從事工地作業這類需要長時間處於高分貝環境工作的使用者,甚至不少成長期孩子,喜歡一邊大聲聽音樂、一邊玩遊戲,這種使用行為也容易導致孩子聽力耗損。
而採用骨傳導技術的耳機,因為是透過耳朵附近的骨頭進行聲音共振傳輸,所以能更少地傷害脆弱的耳朵構造,更無損的將聲音傳遞,由於沒有封閉耳朵,還能讓你聽見附近的危險警示以隨時因應突發狀況、躲避傷害,並且不必放入耳朵內,也減少因不乾淨導致耳朵細菌感染。
同時可以擺脫觸碰到耳機線材造成「聽診器效應」的干擾,也具有輕小便攜的優點,尤其在運動中更顯其優點。
這就要先從傳統耳機討論起。
傳統的耳機大多分為耳道(入耳)式、耳塞式、耳罩式三種,使用方式是透過覆蓋耳朵經由鼓膜傳遞聲音與聽覺神經溝通,為求音質更好這類的耳機隔音越做越好,反而造成戴著耳機時,聽不到外界的聲音,導致一些危險警示的聲音聽不到,例如運動、行車時聽音樂,而未能留意到即時路況進而造成車禍意外的情況。
並且傳統耳機長期對鼓膜也有一定的損害,導致聽力受損,尤其是從事工地作業這類需要長時間處於高分貝環境工作的使用者,甚至不少成長期孩子,喜歡一邊大聲聽音樂、一邊玩遊戲,這種使用行為也容易導致孩子聽力耗損。
而採用骨傳導技術的耳機,因為是透過耳朵附近的骨頭進行聲音共振傳輸,所以能更少地傷害脆弱的耳朵構造,更無損的將聲音傳遞,由於沒有封閉耳朵,還能讓你聽見附近的危險警示以隨時因應突發狀況、躲避傷害,並且不必放入耳朵內,也減少因不乾淨導致耳朵細菌感染。
同時可以擺脫觸碰到耳機線材造成「聽診器效應」的干擾,也具有輕小便攜的優點,尤其在運動中更顯其優點。

【骨傳導】這種新的聲音傳導技術,通常運用於駕駛者、運動愛好者、長時間使用耳機者、聽力不佳者…等狀況下,相對傳統耳機有明確的優勢,能夠不覆蓋耳朵的情況下享受清晰的音樂,同時又能夠保護耳朵的健康,不失為挑選耳機的新選擇。
▼日本製boco 骨傳導輔聽會話耳機

▼日本製 boco 骨傳導耳機麥克風

▼AfterShokz 骨傳導藍牙耳機麥克風

▼AfterShokz 骨傳導MP3運動耳機